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生猪期货刚上市的时候,我对期货还没什么认识。通过这两年参加‘保险+期货’项目,我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可以让养殖户锁定未来出栏的生猪价格,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陕西西安市鄠邑区清凉山养猪场的老张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这几年期货帮了他大忙。
“猪价的大幅波动给我们养殖户带来了经济压力。特别是2022和2023年低迷的猪价,导致不少养殖户出现亏损。”在老张看来,传统的生猪现货交易价格无法反映对未来的预期,生猪期货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2023年,他参加了“大商所农保计划”生猪项目,为3000头猪投了价格保险,在地方财政和大商所的补贴下,他只需缴纳保费2.6万元,最终获赔67万元,赔付率258%。2024年,他又继续参加项目,为1500头生猪投了保,最终获得赔付11万元。
两年的参保经历让老张对期货的功能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还养成了查看期货价格的习惯。今年春节前夕,老张根据生猪期货盘面情况,果断将1500多头生猪出栏销售,避免了跌价损失。“用好期货工具,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养殖户避免因盲目压栏或急于出栏造成经济损失。”老张感叹。
“生猪期货为养殖企业和中小养殖户提供了一个简单直观的价格观察窗口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西部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上海西部永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衍生品交易部负责人冯磊告诉记者,养殖企业和中小养殖户不仅可以通过关注生猪期货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猪价走势、捕捉价格信号,以此来合理安排出栏计划、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同时还可以通过生猪期货、期权以及“保险+期货”等工具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平滑利润曲线,增强抗风险能力。
记者从大商所进一步了解到,2024年,在生猪期货方面,大商所持续对其规则制度进行优化。例如,生猪交割流程纳入整车过磅称重方式;紧贴生猪产业区域调整步伐,不断优化生猪交割库布局,首次在广东、福建、山西、云南、贵州设立交割库等。至此,大商所生猪交割库增至55个,已设库区域扩充至18个省份,基本实现主要交割区域全覆盖。这进一步提升了生猪期货市场运行质量、功能发挥水平以及产业客户参与便利度,为下一步生猪期货扩容增仓、更好满足产业风险管理需求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不只是生猪养殖领域,在期货工具的护航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关注期货价格或利用农产品期货(如大豆、玉米等)进行价格风险管理。通过参与期货市场,农户能够有效规避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稳定收入预期,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逊河镇大豆种植户侯振录,每天都会通过手机查看期货市场行情,这也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有了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我就觉得心里踏实了。春天会琢磨一下这一年种啥更赚钱,秋天再算算粮食啥时候卖、按什么价格卖,心里就大概有了底。”他告诉记者。
“农民及种植者可以参考期货市场的价格,及时通过现货市场进行销售,躲过价格低谷期;同时,还可以利用期货价格信号,加强与市场中介组织、加工商合作,不再仅仅依赖贸易企业或中间商等销售渠道,从而增强售粮的主动性和议价的话语权。”河北国富恒联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齐连洪介绍。
记者获悉,近年来,大商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厚度和深度日益提升,服务产业的举措愈发丰富。2024年,大商所农产品期货和期权累计成交13.15亿手、日均持仓932.13万手,产业日均持仓较上年增长超10%,为承接涉农市场主体风险管理等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大商所共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94个“保险+期货”和7个“银期保”项目,服务中小农户6231户次、规模化种养主体104家次,保障现货51.90万吨、种植面积84.11万亩,项目总保费1.63亿元,为农民稳收增收撑起“保护伞”。
在通过“保险+期货”为农户保“价”护航的同时,大商所持续探索温度指数在天气风险管理领域的实践运用,目前已在农业领域落地8个“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应用项目,涵盖主粮和经济作物种植以及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有效帮助农户避免了气温变化对相关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丰富了农户应对天气风险的“工具箱”,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进程,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了“期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