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动员部署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关工作。
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监管部门为打通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卡点推出的新重点举措,强调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
这项机制的核心是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银企精准对接桥梁。在企业端,全面了解辖内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帮扶,切实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在银行端,疏通信息传递和资金传导堵点卡点。
在受访专家看来,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可形成信息共享、效率提升、风险共担和精准对接四大作用,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帮助银行更准确识别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降低信息搜集成本,让低成本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清单式”精准对接
减少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小微企业信贷从总量上看,供给规模稳步增长。截至今年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2.02万亿元,同比增长8.5%;保险公司通过债券、股票等方式,提供各类融资支持28.8万亿元。从结构上看,相关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6.1%,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9%。从价格上看,利率稳中有降。今年1月份至8月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尽管小微企业信贷总体上取得积极进展,但有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需进一步畅通等话题仍备受关注。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问题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抵押品不足、信用评级缺失三方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许多小微企业缺乏足够抵押物,也没有完善信用记录,在申请贷款时面临较高门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也提到,从实践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抵押物、财务记录等信用信息不足、融资渠道有限、贷款审批流程较长等几个方面。
随着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逐步深入,业内愈发关注如何更全面、精准、快捷地帮扶这类群体,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正成为一项重点工作逐步铺开。
会议强调,区县工作专班要“两手牵”,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通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融资需求,形成“两张清单”,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及时精准对接,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打通金融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
李一帆表示:“通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推荐,银行可高效获取具有真实融资需求且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信息,有助于减少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一定程度降低放贷风险,提高银行放贷积极性。”同时,通过深入基层全面摸排情况,推动银行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小微企业实际需求更契合,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融资环境,提高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各地银行积极响应
迅速组建工作专班
自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来,各地银行机构纷纷响应,详细安排后续精准帮扶工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银行将成立工作专班作为当务之急,同时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摸排力度,为后续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及缩短贷款办理时间打下基础。
北京农商银行表示,将在总行层面成立工作专班,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推动形成前中后台联动、总分支行协同的服务网络,进一步优化完善客户准入、审查审批、风险监控等全流程操作,助力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农商银行将在总行层面成立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专班,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推动形成政银企保四方联动服务机制,并结合现有工作,深入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小微企业集聚场所,充分了解小微融资需求,进一步优化完善风险分类标准、融资支持力度、平台系统建设等方面,支持小微企业更好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银行出台配套政策,从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加强数字化能力等方面,协助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落实。
例如,工商银行融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和“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及时精准对接小微融资需求,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加强数字普惠建设,突出“小额、线上、信用”特点,推出更多专属产品;健全“融资、融智、融商”服务体系,为小微提供智力支持、信息交互、交易撮合等综合服务。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党委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部署、专人推进,按周开展普惠业务进度工作会议,梳理企业清单、细化政策措施,实现辖内1.3万户小微业务快速响应与全面服务。
培育多元化差异化
小微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就业的现实需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应有之义。
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力量,银行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亦是践行金融工作人民性、彰显服务实体经济担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李一帆看来,可以培育多元化、差异化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即大中型银行依托资金规模、数字技术及存量客群优势,创新小微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小微客群对信贷资金“短、小、频、急”特点;中小型银行深化改革,坚持服务当地定位,完善专业化小微金融展业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开拓特色化、区域化产品和服务,形成错位竞争优势。
“还应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进一步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对小微群体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增加普惠小微金融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降低人工成本和经营成本。”李一帆说。
田利辉表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自动化程度,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加快贷款办理速度,精准满足小微融资需求。此外,银行机构可开发更多适合小微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无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他们处理小微贷款业务的能力和效率。对已授信企业,银行还应提供后续支持和服务,助其成长,同时监控风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