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通讯员 李双双
【农村金融时报】
秋日的湖北房县大木厂镇板桥铺宁静而富有生机,十竹路蜿蜒穿村而过,捎带着薄雾,像一条玉带串联起河谷上下的村落,路旁堵河支流冲积出肥沃而又平整的土地上,一排排淡蓝色温室大棚像军棋盘上的棋子次第排开。
走入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哨兵”般笔直的“贝贝”南瓜藤攀附着架子往上生长。“我们村组织59个大棚,一个大棚1000颗瓜苗,每颗瓜苗人工控制只挂5个果,单个大棚产量可达5000斤,我们签订的收购价2元一斤,单个大棚可以实现约1万元收入,刨去种子、有机肥、人工等3500元左右成本,单个棚利润在6000元以上,一茬瓜种下来净利润在35万元左右”。大木厂镇桥梁村村书记张鑫向房县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说。
大木厂镇桥梁村原是独立小乡板桥铺集镇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平整肥沃,在探索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的道路上走过不少弯路,农田里养过螃蟹、搞过农业观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村民和村干部信心备受打击。
今年上半年,镇政府经招商考察,自主引进山东寿光某公司的“贝贝南瓜”种植项目,项目最终落地在桥梁村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形式领办,但是发展资金筹措遇到极大困难,计划建设的60个大棚需要投入150万元,缺口达到100万。
湖北房县农商银行大木支行在“走万企”过程中了解到该产业,认准该产业的三大核心优势:“周期短”“南瓜耐储存”和“协议收购价”后,主动靠前服务,引导合作社办理创业贴息贷业务。同时定制贷款放款、受托支付、资金监管等一条龙服务。在100万信贷资金支持下,大棚建成,有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场景。
“得亏你们的贷款支持,产业及时发展起来,再过20天,这茬南瓜就要采摘了,今年积累技术,明年计划种三茬,预计两年内贷款就可以还上,村集体收入也起来了。”村书记张鑫感谢地说。
今年以来,该行大木支行在县行“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活动中,积极谋划作为,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逐村走访摸排,对产业真、前景好的发展项目主动靠前服务,累计投放服务乡村振兴专项信贷资金3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