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助力我国实体经济节能减碳的转型发展道路上,践行和发展绿色金融是有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双碳”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
践行和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实体经济领域倾斜。如在支持扩大内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方面,为相关实体企业提供市场定价、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金融服务,从而扶持拥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帮助传统高碳行业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实现低碳转型目标。
实际上,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不少金融机构早已行动起来,纷纷加大投入和资源倾斜力度,多维度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并举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促进低碳转型,金融机构需要时刻保持创新的活力与动力。那么,该如何创新发展,创新方向又是什么,这是当下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持续面对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为更快更好布局绿色新赛道,金融机构需要从战略目标、组织架构、考评机制等制度建设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完善自身转型的体系和制度建设,推进绿色金融的平稳健康转型。
在金融产品推出方面,金融机构可在已有的金融产品基础上,通过扩大抵质押品范围、差异化贷款利率、灵活设置产品结构、数据化授信机制等,进行业务和流程上的创新。同时,还应积极开拓绿色信贷以外的产品,增加绿色债券等证券的发行、承销和投资,积极参与碳市场等与气候变化转型金融相关联的业务,并寻求和提升差异化产品和相应金融服务。
在金融服务方面,主动对接具有重大碳减排技术、碳排放达标、节能减排突出的企业,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日常经营、碳减排设备更新换代提供全方位融资;同时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更好地支持重大绿色产业项目。
在金融科技方面,更加重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发展深度融合,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助力金融业跑出绿色转型“加速度”, 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产业覆盖面和精准度。比如,以普惠金融业务为突破口,将传统业务经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线上化迁移,进而实现支持“三农”、小微等各个业务板块的系统化发展。
另外,银行机构还要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行业和产业研究力度,将全面风险贯穿银行战略、业务、运营和决策等各环节,进一步夯实绿色金融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