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离不开信贷资金投入。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金融的作用,让更多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
“银担合作是当前担保业务中的主要业务模式。银行除了资金方面的优势,还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通过与担保机构合作,可以为有贷款需求、但抵押担保条件不足的目标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山东财经大学山东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冯林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实际上,早在201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险的银担合作机制。
此后,各地不少商业银行纷纷与省级担保、再担保基金(机构)等担保机构开展了业务合作,日益丰富银担合作的模式,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服务,充分发挥担保增信分险的作用,为解决相关群体的融资难题贡献力量。
经过多年实践,银行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的银担合作业务模式效果逐步显现,成为推动解决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的有效工具。
“担保机构一方面可以为银行分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银行的客户甄别‘赋能’,降低银行信贷成本和风险。”冯林表示,基于此,银担合作模式可以发挥银行和担保机构各自的优势,相互补位,共同降低信贷市场交易成本和风险,进而降低“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
在山东,省农信社与山东省投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担保集团”)创新创设“绿色产业贷”产品。该产品由山东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增信,由农商银行向服务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发放,用于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担保贷款。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还款能力、贷款用途、项目预期收益等因素合理确定,单户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含在保余额),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同时还根据相应条件实行利率优惠政策。
“合作担保机构同意提供担保的贷款,会及时向农商银行出具担保确认函。另外,合作担保机构按照内部流程对‘绿色产业贷’向省担保集团进行再担保备案。”山东省担保集团有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解释。
从各地实施效果来看,银担合作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不仅充分发挥出融资担保的增信功能,为困扰民企的债务融资提供一种新的解题思路,也切实发挥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金融行业通过合作疏通融资堵点,以更高效顺畅的信贷服务助力“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银担合作过程中,依然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银担合作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部分担保机构的专业优势不够突出,如果担保机构只发挥风险分担功能而缺乏足够的客户甄别功能,就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信贷成本和风险。二是部分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尚未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导致双方业务交互渠道不畅、效率不高,延长了担保贷款审批时间,增加了信贷交易成本。”冯林告诉记者。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银行和担保机构互信合作关系,丰富银担合作业务模式,拓展银担合作领域范围,以更大力度支持和促进乡村振兴。
在谈到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银担合作的效能时,冯林也表示,一是增强担保机构在客户获取和客户甄别方面的专业优势,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降低业务成本赋能,进而降低“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二是构建银担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降低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