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4月12日 > 总第485期 > A2 > 新闻内容
“挂”上支付牌照 如何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近期,第三方支付公司——深圳市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100%。这意味着通过收购讯联智付,华为获得了一张支付牌照。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自去年以来,支付牌照交易频繁,一些具有独立场景和商业生态流量的互联网平台通过收购、注册等方式,纷纷布局支付业务,如字节跳动的doupay、快手的老铁支付、携程的携程宝、拼多多的多多钱包、B站的bilibilipay等。

业内人士分析,华为此次拿下支付牌照是基于自身商业布局考虑,旨在完善商业生态体系建设。

华为在国内有2亿多手机用户基础,进入移动支付市场有着硬件上的优势,鉴于其已经布局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叠加支付牌照,能够帮助企业在流量基础上,形成数据闭环。并且,华为急于在此时拿下支付牌照,或许与数字人民币试点有关。2019年11月,华为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官宣”合作,其Mate40系列成为首款支持央行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智能手机,帮助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创新应用。

华为此举再次印证,就整个支付行业本身而言,未来,支付市场竞争方向或会发生改变。一边是巨头企业争相布局支付业务,一边是中小支付机构可能被洗牌出局。

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显然不是坦途。“挂”上了牌照的支付企业,如何才能行稳致远?笔者认为,移动支付行业并不是依靠体量就能取胜的,还需要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品牌认可度,以及使用场景的广泛程度等等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央行共注销39张支付牌照,其中34张牌照覆盖预付卡业务,6张含银行卡收单业务,5张含互联网支付业务。截至目前,央行批复的支付牌照仅剩232张。同时,监管对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今年以来,央行披露了至少14份罚单,罚没金额达8683万元。

1月20日,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透露出诸多信号,支付领域的反洗钱、反垄断等工作仍将保持高压态势。一些支付机构因为受疫情影响、业务违规被处罚,转型不顺利等因素影响,会出现业绩亏损,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未来,支付机构经营的关键是在保持流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场景诉求,满足用户需求,进而实现流量变现,打造新业务增长曲线。

一方面,应深耕市场,拓展场景。支付业务应与场景不断结合,与商业生态形成协同。另一方面,应瞄准细分领域,从支付业务拓展到细分服务,开设多元化业务。比如商户数字化综合服务等。

同时,支付机构应从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针对风险较高的交易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合作方管理;建立支付交易风险监测系统,建立特约商户信息管理系统等,借助科技手段将合规工作抓实抓细,并且应严守各项红线,不得挪用结算资金,防范可疑交易和涉及洗钱、欺诈等风险事件。

此外,安全隐患问题是移动支付用户担心的首要问题,例如个人信息被泄露、手机扫描到伪假条码和账户资金被盗等。因此,支付服务提供商也需加强宣传引导,严厉打击各类移动支付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