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初春时节,田畴染新绿,播种正当时。在中国天冬之乡——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苗儿坡村1500亩的天冬种植基地里,藤蔓绿意盎然。
内江李红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苗儿坡村致富带头人李红,正带领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开展田间杂草清除、翻耕土地,忙得热火朝天,为今年丰产增收打好基础。
真金白银
助百亿产业积厚成势
在苗儿坡村一处山坳的土地里,200多亩绿油油的“内江天冬”长势喜人。“春节后到5月前,正是种植天冬种苗的黄金季节。今年1月份,我向农行贷款100万元,用于230亩天冬的种养和管护,还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李红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
李红口中所说的贷款,是指农行内江分行针对“内江天冬”产业发展创新推出的“惠农e贷”订单贷——“天冬贷”信贷产品。
内江市东兴区种植天冬已有1400余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天冬之乡”。“内江天冬”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冬产出量占全国的70%左右。作为道地药材“内江天冬”的主产区,东兴区政府把天冬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2020年规划5年至10年内发展天冬15万亩,建设天冬全链条体系,明确天冬保健品、食品、药品、日化品、精深加工萃取五大方向,推动天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百亿产业”的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
“目前天冬蜜饯、天冬粉、天冬酒、天冬护肤品等40余种食药产品已陆续上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内江市东兴区挂职苗儿坡村第一书记严万隆介绍道。
农行内江分行相关负责人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行紧盯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县一策、一品一贷,创新推出了‘天冬贷’‘姜农贷’‘鲶鱼贷’‘稻虾贷’等信贷新产品,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助力地方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乡村振兴强农惠农富农。”
“眼下,我们将通过订单贷专项建档模式,支持基地内的50户优质种植大户,预计新增授信3000万元,户均60万元,推动天冬产业做大做强。”农行内江分行辖内高新支行行长葛强介绍说。
扩大生产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内江东兴区,一株天冬带动百亿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在苗儿坡村没有种植天冬之前,村民杨弟根仅靠种地和养猪为生,一年下来除去各种成本,收入才6000多块钱。去年,杨弟根开垦荒地200来亩,开挖了5亩左右的池塘养鱼,其他的种上了天冬苗,年底给天冬下了冬肥。
据杨弟根介绍,租种的土地每3年流转一次,流转费用每亩500元,土地每亩400元。农忙时务工人员50人左右,平均收入每人每天60元。老百姓将土地流转出来种植天冬后,又到天冬基地务工,还增加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苗儿坡村荒山多,撂荒地也多,我们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农户开垦荒地、耕种撂荒地、租种土地,扩大天冬生产规模。”严万隆告诉记者,“现在,苗儿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把荒山变成了良田,在家门口就业,照顾家人的同时也鼓起了腰包。”
“开春了,我要拿出农行贷款的一部分,用于开垦荒地200亩,把天冬种植面积扩大到430亩。”李红说,3年以后,保守估计每亩产出10000斤,每斤4元,整个天冬产值将超过1600万元,除去苗子、薄膜、人工等费用外,净收入在600万元左右。
据了解,该村天冬种植户都与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和回收合作协议,公司向合作种植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同时以不低于市场价的收购价回收,种植户在公司兜底的同时能够得到政府补助。
天冬收益好、风险小,又不愁销路,虽然成熟期较长,但稳赚不赔。目前,该村种植天冬的村民一天比一天多,有近20户种植大户主动向包括农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明年苗儿坡村的天冬种植面积预计将扩大到5000多亩。
据严万隆介绍,随着天冬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苗儿坡村将围绕打造粮药主导产业思路,推行“玉米+天冬”“大豆+天冬”“高粱+天冬”等粮药套种间作模式,提高天冬产业经济效益,套种作物年产值可达300万元,收获期天冬产量可达2.2万吨,预计产值1.1亿元。
不只是椑木镇苗儿坡村,在白合镇报恩寺村、郭北镇青台村等地,天冬产业已深深扎根于东兴区。全区已有超5000户农户参与天冬等中药材种植,建成以天冬为主的生态种植产业园区25个、4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种植天冬达5万余亩,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超过2万元。
初春阳光下,山峦上“中国天冬之乡”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农”情旋律已奏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春之曲”。
(通讯员王芳、楚淇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