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2月24日 > 总第672期 > A3 > 新闻内容
“以心换心”“以心贴心” 打造暖心银行力促高质量发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农信机构积极探索“有温度的银行”

近年来,原本在县域金融市场优势明显的农商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行下沉加速,银行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对于农商银行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反而推动从业人员主动去思考如何打造稳健可持续的经营模式。而这究其根本离不开金融服务。作为长期深耕本土和老百姓“心贴得最近”的金融机构,农商银行应该用什么“以心换心”?如何让客户感受到更暖心的“金融温度”?

“我行以打造‘有温度的银行’为切入点,致力于打造暖心银行,多措并举提供金融‘保温层’,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广西马山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祖圣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温度,不仅是指服务有温度,更指管理有温度、文化有温度、经营有温度,如此方能不断提升竞争力,更好践行金融使命、展现农商担当。

坚持以人为本的“温度”

窗口开得少、业务办理速度慢、贷款审核流程多……曾经的金融服务给人们留下的大多是冰冷、刻板的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银行从业者已经意识到,要想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温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发自内心解客户之忧、供客户之需。

“‘有温度’的金融服务绝不仅是表面的微笑和礼貌,更体现在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贴心服务上。”广西上思农商银行副行长谢荣师表示。

据介绍,上思农商银行积极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偏远地区设立金融服务站,布放POS机等电子机具,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去年末,该行共设立53个乡村金融服务站,年累计交易3.8万笔。同时,该行还引入公务电动自行车,成为了金融专员的得力助手,让一个个“流动银行服务站”行走于田间地头。

“‘金融温度’体现于‘先’和‘深’。”广西永福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段泰雄表示,“我们积极探索发现客户金融需求,牢固树立‘要做业务先做服务’的理念,努力将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做先一步、做深一步,多层次、多样化满足客户金融需求,以优质金融服务加深客户信赖感。”

马山农商银行则致力于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通过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客户服务体系,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行针对外出务工创业人群,倾情推出国家创业担保贷款、‘新市民贷’等系列贷款产品。”吴祖圣告诉记者,为确保产品营销推广落地落实,马山农商银行采取一系列暖心举措,及时与在外务工人员和创业人员取得联系,为返乡人员讲解农商银行存贷款产品和返乡创业金融政策等。截至今年1月末,该行累计发放国家创业担保贷款48笔、606万元,发放新市民贷款599笔、1.84亿元。

“存款就去农商行,贷款就找农商行。”这正是乡亲们对“家门口银行”所提供“金融温度”的高度评价。

及时的“春雨”温暖田间地头

“金融温度”的提升,究竟能为农商银行自身业务带来怎样的变化?记者在田间地头看到了答案。

当下,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为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资金周转难题,永福农商银行客户经理早已深入田间地头,持续开展实地调研。

“我行为农户定制‘一户一策’服务方案,针对特色农业产业推出‘农户信用贷’等专项产品,为农户提供及时高效的信贷支持。”段泰雄说。

在永福县三皇镇的连片蔗田垄沟间,永福农商银行三皇支行客户经理逐户摸排春耕设备购置需求。他们为农户详细介绍特色贷款产品,并针对蔗农采购农机、滴灌设施等资金缺口,为其建立“农户信用贷”绿色通道,实现“一机一策”差异化服务模式,将“柜台服务”转化为“田埂服务”。截至目前,永福农商银行三皇支行累计发放甘蔗类贷款178笔,金额1974.57万元,有效保障当地蔗田机械化耕作进度。

在这关乎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时刻,马山农商银行也通过一系列“真招”提升金融温度。

“我行通过走访对接摸排农情,做好春耕生产前置工作。同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把服务送到村屯。客户经理队伍持续深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讲解政策、主动授信。”吴祖圣向记者介绍。

为满足春耕备耕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马山农商银行充分发挥桂盛富民金融服务平台“7×24小时、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优势,依托“易农经营贷”等产品“纯信用、随借随用”的优势,通过送贷上门、服务上门等方式,逐步建立“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金融“一条龙”服务体系,持续提升“金融温度”,切实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截至今年1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29.90亿元。

农商银行传递“金融温度”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如今,“金融温度”已经融入金融机构业务、服务的方方面面,成为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未来,金融机构需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技术能力与用户洞察,将‘金融温度’转化为可量化、可持续的实践标准,让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与社会责任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一位在基层网点工作多年,无数次踏足田间地头的从业者对记者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