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对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银行保险服务基本触达所有行政村。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瞄准农村市场,想要进一步拓展客户资源,为业务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除了要面临大型银行下沉“挤压”外,农信机构也面临来自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威胁”,它们相对农信机构更加灵活和便捷,并且往往支持多种在线支付方式,可以满足农副产品交易过程中统一支付、高效对账、智能账务管理等需求。因此,面对多方竞争压力,农信机构亟须打造自身竞争优势,巩固现有市场份额。
农信机构“因农而生”,具有明显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更加熟悉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因此,下阶段应进一步挖掘当地村民的支付偏好和需求,增强与农户的联结,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支付服务延伸至农业发展全链条等举措,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地区特色支付服务模式。
具体来看,首先,农信机构应在保留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功能,丰富支付渠道。可以通过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应用,利用智慧柜员机、客户经理营销平板、微信银行、聚合支付等多种渠道,形成集线上线下支付于一体、智能机具与移动支付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使支付服务更易触达农村各类主体。
其次,农信机构应利用自身在资源、平台、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不断延伸支付服务范围,打造出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链的支付、投资、融资等综合性服务方案。可以探索各类金融与非金融的“支付+”创新,以支付为载体推动农村地区金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支付服务由农民生活向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延伸。
此外,农信机构还应强化服务团队力量,搭建有志于扎根乡村、了解农村实际的数字化金融人才队伍,强化系统性的培养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在此基础上,定期定时加强安全支付宣传,通过开展老年支付课堂公益活动、进村入户宣讲移动支付产品等举措,不断扩大村民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知悉度,提升其支付结算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