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10月21日 > 总第655期 > A8 > 新闻内容
创新推出“人才入乡贷”浙江仙居农商银行搭建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的资金桥梁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浙江仙居农商银行召开“人才入乡贷”金融产品发布会,在会上向“50精英”人才、特色产业人才、新就业大学生等12名代表首批授信2250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人才是核心要素。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等部门的指引下,仙居农商银行首推“人才入乡贷”,搭建起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的资金桥梁。

仙居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总经理泮佳丽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入乡贷’专为乡村发展实际和人才创业创新融资需求量身定制,分为三个子产品,即‘人才入乡·兴业贷’‘人才入乡·宜居贷’和‘人才入乡·精英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非生产经营性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万元。”

据泮佳丽介绍,“人才入乡·兴业贷”面向县内开展仙居杨梅、特色小吃、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创业的入乡人才;“人才入乡·宜居贷”面向县内开展住房改造、装修、购置家电等安居用途的入乡人才;“人才入乡·精英贷”面向县内高技能人才或持人才绿卡的入乡精英人才。

“杨梅大棚、现代化冷库保鲜设备等投入资金大,全靠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现在又授信‘人才入乡贷’200万元、利率更优惠,资金有保障。”首批“人才入乡贷”受益者朱旭辉向记者表示。

朱旭辉是一名地道的“新农人”“梅二代”,凭借所学的农林园艺、农产品技术等专业知识,接过父母手中的杨梅种植,率先引进智能大棚种植技术,让1000多株露天杨梅“住”进智能大棚,同时引进冷库设施、先进包装技术,通过“基地直供+互联网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实现种、产、销一体化,还带动周边梅农创收增收。此次授信为他的发展带来更多信心。

同样,“小吃乡贤”徐子永也获得了“人才入乡·精英贷”的支持。仙居除了闻名遐迩的杨梅产业,还有一个遍布各地的小吃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经营仙居小吃店的就有1万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徐子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苏州等地开了10多家仙居小吃店。近些年,“不安分”的他回乡创办起仙乡小吃(仙居)有限公司,投资入驻仙乡小吃共富工坊产业园。

“作坊生产经营富一家,产业化经营富大家。我们想把仙乡小吃产业园打造成仙居小吃的孵化器、农创客的孵化器,把家乡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现在,有了仙居农商银行的‘人才入乡·精英贷’支持,以后的创业资金不用愁了。”徐子永笑着说。

下阶段,该行将持续推广“人才入乡贷”系列产品,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