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表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银行支持耕地相关项目,可以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稳定。同时,耕地相关项目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较低的风险,银行支持耕地相关项目,有助于分散风险、优化资产结构。
笔者认为,银行可以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贷款产品,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根据项目的建设周期和资金需求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满足不同规模项目的融资需求。同时,配合政府部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补偿基金。当相关项目出现风险时,由风险补偿基金和银行按比例承担损失,降低信贷风险。
在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过程中,银行需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比如,作为承销商或顾问,协助项目建设方发行专项债券,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方提供结算、理财、咨询等服务,帮助项目建设方优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
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外,盐碱地改造等项目也应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经开发、整理、利用后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规模。银行需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对盐碱地开发利用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贷款风险等级和利率水平,降低信贷风险。
在支持耕地占补平衡方面,银行可以为符合要求的补充耕地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对于通过土地开发、复垦等方式增加耕地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确保“以补定占”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积极参与省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控,为省级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的决策提供金融智慧和支持。
银行还应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资金,促进新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比如,支持精准灌溉、土壤改良技术等项目,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为耕地总量的持续提升奠定科技基础。
此外,银行需发挥激励约束机制,对积极保护耕地、开展耕地提升项目的企业,给予优惠的信贷政策和利率支持。通过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耕地保护与提升领域倾斜,营造良好的耕地保护氛围。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