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在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政策取向+金融机构服务”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两大支柱。在政策层面,政策设计要突出发展重点。在金融机构层面,要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要坚持科技赋能。
陆磊强调,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处于领先地位,未来要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引领,推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驱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发力践行数字普惠,加快和深化自身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趋势下,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增强普惠信贷精准性、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银行供给与广大普惠群体需求精准对接,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多普惠群体。”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同时还能够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进金融服务均衡充分发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以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银行高质量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持续推动信贷服务转型升级
近年来,银行机构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接连发力。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向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通常来看,大型银行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通过搭建数字普惠模型、上线智能系统等举措,重塑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例如,农业银行形成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引擎和基石、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新型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同时,农业银行研发新一代数字化线上产品“微捷贷3.0”,构建数据驱动、多维评价的产品创新模式;推出“抵押e贷”一键续贷功能,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完善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普惠金融集中作业经营模式创新试点,实现“减负、增效、控险”目标。
建设银行创新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模型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数字普惠新模式。在数据应用上,建设银行围绕替代性数据推进数据集成,完善数据交叉验证,形成小微企业立体式全息画像,持续提升客户洞察能力。在模型研发上,建设银行进一步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围绕客户营销、申请准入、贷款审批、额度计算、预警监测、催收处置、续贷管理、经营管理等八类场景,建立140余个数据模型,实现批量化、多维度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与自动化、标准化信贷作业流程,化繁为简大幅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不少中小银行也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推动实现产品线上化、场景数字化,助力普惠金融更高效触达各类群体。
今年5月,武汉农商银行上新首款自营线上普惠金融贷款产品“鑫圈e贷”,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技术,全力满足广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自产品上线以来,武汉农商银行已累计走访商超、市场、社区等圈层营销场景292个,对接各类小微经营主体10万户,支持各类小微主体8900余户,上线4个月内投放金额突破10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银行机构借助数字化技术,为“三农”、小微等重点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也可以增强银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拓展业务空间。同时,银行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稳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如今,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从日常存取款、支付到信贷等综合金融服务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持续提高。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授信户数达6239万户,已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但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仍存一些堵点亟需解决。周茂华表示,银行机构数字普惠金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中小银行在服务平台、数字化系统、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发展投入成本相对高,对部分中小银行而言存在一定压力。
下阶段,金融机构要继续坚持金融科技引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行机构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借助金融科技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中小银行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做好政策研究和风险防控的基础和前提之上,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服务,增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农户和创新创业者的“造血”能力,实现供需双方共同受益,进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各类银行可以结合监管要求和自身实际,稳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持续性发展。”李一帆认为,大型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有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开展普惠客群画像,分层、分类精准营销施策,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助力基层网点和人员减负增效。同时,依托数字化赋能,创新推出更加贴合广大普惠群体实际需求的产品及配套服务,满足普惠群体对信贷资金“短、小、频、急”的差异化需求,持续优化客户体验,助力客户规模稳定增长。中小型银行应坚持服务当地定位、聚焦支农支小,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展业模式,提升展业效率,赋能市场扩容。此外,还可以开拓特色化、区域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因地制宜完善风控模型,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形成错位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