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衍水 通讯员 赖礼宣
【农村金融时报】
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福建农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因地制宜助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从“千万工程”中解锁“绿”“实”“富”密码,打开新时代乡村振兴之“门”。
筑牢党建根基强内力
福建农信深入实施“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加强与党政部门、产业协会、群团组织等主体的党建共建和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党建和农村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构建多方共同发力的金融服务生态圈,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引领、促融合,寻求最大‘公约数’,深入推进‘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模式,围绕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福建南安农商银行有关负责人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深化银政、银村协作,与10余个市直机关单位、26个乡镇(街道办)签订合作协议、400多个行政村签订“银村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乡村振兴“多社融合”模式。
据介绍,南安农商银行全面加强各党组织与党政部门、村居(社区)、群团组织、商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党组织之间“双基联动”,由市委组织部选派52名乡镇、村居优秀干部任党建指导员,该行选派26名支行行长、250名优秀党员和骨干任镇级、村级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33个基层党支部至少同辖区1个社区(村居)、行业协会等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搭建合作框架,统筹资源对接,共建双方实现党建工作联推,组织活动联办,优势资源联用,做到合作项目清单化管理,着力构建金融服务更全面、场景运用更贴心,邻里互动更频繁、便民服务更高效的“党建+近邻”乡村治理工作格局。
激活产业引擎增动力
福建农信持续加大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信贷投入,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领跑人”,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生态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在共建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福建华安农信联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进金融服务与改善乡村环境深度融合,探索金融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全力解决全华安县村民裸房整治资金需求;与华安县住建局签订裸房整治专项贷款授信协议,创新“美房贷”信贷产品并给予期间最长10年的贷款支持。截至目前,发放“美房贷”221户、贷款余额超6250万元。
华安农信联社推出“福村贷”“乡村振兴贷”等专项信贷产品,加大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助推富美乡村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和绿色生态产业,用金融活水“滋养”美丽乡村建设和百姓美好生活,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厚植乡风文明添活力
福建农信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多措并举提升支农惠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擦亮“乡村振兴主办银行”金字招牌,为福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农信智慧和力量。
“今年来蟳埔体验簪花围的客人很多,为了招揽客人,我们店还重新装修了一下,装修的钱有一部分就是泉州农商银行给办的贷款呢。还有店里的收款码也是泉州农商银行的,非常方便,真是帮了我们不少忙。”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簪花围体验店的店主黄凤士一边笑眯眯地给游客梳妆打扮扎上簪花围,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
为助推蟳埔村文旅产业发展,泉州农商银行立足非遗文化传承,以蟳埔女簪花围习俗为亮点,与蟳埔村簪花围手艺店融合创建福农驿站,在金融服务、民生服务、电商服务等基础上,融入当地特色服饰、头饰等文化产业,将站点服务与世遗文化结合,助力弘扬海丝文化。落实网格化金融服务,依托自主研发的业务管理平台,聚焦商户融资需求,推出纯信用“商户宝”支持蟳埔商户经营发展。截至目前,该行已为蟳埔商户授信221户,授信金额超950万元,用信近430万元。同时依托蟳埔村簪花商圈拓展收单业务,激活并畅通簪花商圈内不同场景资源,致力打造簪花商圈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场景。2023年以来,已累计为该商圈200多家商户提供服务,助力消费67万笔,交易金额超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