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磊
【农村金融时报】
山西祁县的玻璃器皿产业有着百年历史,汇聚了200余户相关企业和2万余名从业人员。祁县也因此被山西省委、省政府首批列入十大重点专业镇,培育“玻璃器皿专业镇”。
近年来,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服务这一地方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祁县农商银行紧紧抓住行业发展战略转型和提速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为企业增添金融动力,为玻璃器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为该行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动能。截至目前,祁县农商银行累计为38家玻璃器皿企业授信3.93亿元,共为5家玻璃器皿企业提供“无还本转贷”24笔、金额1.37亿元。
日前,山西海帆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玻璃器皿数字化转型全自动生产线正式点火。该生产线采用了数字智能自动化设备,玻璃杯烧制、融化、吹制、爆口、打磨等繁复的工艺程序在这条生产线上一气呵成,可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税收800万元。据悉,2022年项目开始筹备建设时,祁县农商银行便主动与其进行对接。尤其是在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的关键时期,该行针对玻璃器皿行业的经营特点,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和开发力度,依托“普惠贷”等信贷产品,持续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加快融资效率,满足企业资金快速流转的需求,第一时间为其提供750万元的信贷支持,切实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难题。
“多亏有农商银行的鼎力支持,才能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生产线安装完毕,项目达产后将集压制、甩制、拉挺生产于一体,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配套的设备实现了一机多用,减少了加工工序,将有效推动全县玻璃企业规模化生产。”山西海帆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元生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在祁县,像山西海帆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一样受益于农商银行信贷支持的企业还有很多。
走进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十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不停运转,拉丝、吹制、拉帽,一派忙碌的景象……经过数道工艺,玻璃原料就变成了精美的玻璃制品,再过些时日,这些玻璃产品将摆到欧美国家的货架上。看着这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又有谁会想到宏艺玻璃仅仅是靠着一间小厂房起家的,如今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玻璃器皿彩绘深加工企业之一,在2022年实现产值1亿元,纳税高达800万元。
该公司董事长李杰诚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宏艺玻璃能够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离不开祁县农商银行源源不断的支持。在我们刚刚建厂时就是当时的信用社提供的信贷支持。30多年时间,从最初5万元贷款到现如今的2000万元,在宏艺玻璃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祁县农商银行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祁县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该行主动加强与县工商联、县金融办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力度,采取实地走访调研、“面对面”座谈等方式,进企业、进厂房宣讲信贷政策,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推进“银企”信息互通。同时,该行持续为玻璃企业下调贷款利率,按照收费项目只减不增、收费标准只降不升的原则,最大限度为玻璃企业减费让利。此外,该行积极出台专属行动方案,根据企业“一厂一特色”的经营特点为县域玻璃企业定制了一系列金融产品,根据产品类型、资金需求等推出“普惠贷”“诚信贷”“兴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并持续健全完善“无还本转贷”业务制度办法。该行还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不断简化业务流程,采取提前受理贷款申请、完成信贷审批流程等方式,实现新旧贷款无缝衔接。
下一步,祁县农商银行将持续聚焦专业镇主体需求,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聚焦上下游客户需求,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培育,聚焦延伸产业链需求,全力支持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辖区专业镇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金融精准赋能优势,为专业镇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