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7月24日 > 总第593期 > A2 > 新闻内容
金融机构应多角度推动耕地总量增长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表示,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自然资源部认真落实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部署,推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围绕粮食安全,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对违法占用耕地冻结补充耕地指标,推动耕地总量不减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维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尽管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但粮食轮作、土地轮耕等远未达到最佳状态,耕地保护、利用的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对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目前,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的7年,还有大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需要完成。因此,金融机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合理、高效使用等方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资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等特点,仅靠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中长期资金优势,才能高效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国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募集长期资金,并且遵从保本微利的原则。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应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贷款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和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贷需求,提供低成本、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进一步优化准入条件、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环节,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金融服务。

虽然商业银行不具有像政策性、开发性银行那样的中长期、低成本资金优势,但其可以遵循商业化、可持续化原则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配套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比如: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设备采购等都需要商业银行高效、便捷、灵活的信贷资金支持。

此外,耕地总量增长除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外,也不能忽视其他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今年,我国耐盐碱油菜研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亩产油量约163.17公斤。目前,我国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为1.25亿亩,经开发、整理、利用后可以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减少我国食用油的进口依赖。

未来,金融机构还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外可耕作土地有针对性地开发信贷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增加可耕作土地面积,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本部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