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通讯员 戴灿涛
【农村金融时报】
七月的洱源,青山绿水,梅果飘香。云南洱源农村商业银行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梅果特色产业在全县的优势地位,助力梅子全产业链发展,让“小梅子”滚起大产业,让梅果“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
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发放梅果企业贷款1户、金额3700万元,个人经营贷款12户、金额1880万元。
“今年梅子价格上扬,每公斤2.8元至3元,每天要收集100多吨梅子。”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学胜说,“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支持,洱源农商银行发放的3700万元贷款,好比‘及时雨’,助力公司不断挖掘青梅产业链产、供、销及深加工潜力。”
据介绍,该公司研发生产出包括洱宝话梅、雕梅、青梅爽、青梅酒等150多种产品,涵盖果脯、饮料、果酒等多种系列,梅果系列产品远销省内外,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青梅挂满枝头,农户喜上心头。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有梅园12000亩。近年来,通过洱源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涌现出一大批梅果收购、加工、运销的经纪人,极大地提高了梅果的总产值。罗健清是土生土长的松鹤村人,从事梅子种植、收购和加工,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年收购加工青梅2000多吨,加工水泡梅、乌梅、雕梅等,年产值800多万元。
在松鹤罗梅梅果加工小作坊,10多位彝族妇女用灵巧的手指,把一颗颗青黄相间的鲜梅去核精制成雕梅,在家门口挣钱。罗四晋是村里的雕梅高手,她每天能出雕梅3000多枚,一天收入达200多元。
松鹤村村民李双桃和妻子在自家的梅园里正忙着采摘青梅,他家种植梅子10多亩,200多棵梅树。李双桃表示,今年梅果预计收入3万多元。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洱源农商银行根据全县梅果特色产业的资金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服务,切实解决梅果特色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大力支持梅果加工企业不断转换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助推洱源梅果特色产业稳健发展。
洱源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走访梅果种植户了解资金需求情况 戴灿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