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4月10日 > 总第579期 > A4 > 新闻内容
专访安徽省舒城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思进: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势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孙金霞

【农村金融时报】

如何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加速政银企三方联动和上海·舒城两地合作?近年来,舒城农商银行一直贯彻舒城县委县政府“链上合肥、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此,《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舒城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思进。

记者:舒城农商银行如何贯彻落实“链上合肥、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

吴思进:近年来舒城县因合肥大发展,迎来了产业转移的最大契机,舒城农商银行各项业务增长迅速。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舒城农商银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加强与地方政府、各融资企业联系,以区域划分为原则,指定各营销机构提供一对一的贴心金融服务,为需求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

截至2022年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197亿元,较年初增长22.93亿元,居安徽农商银行系统县域行第2位;县域市场份额达40.56%,排名第1位。2023年舒城农商银行计划投放23亿元新增贷款用于助力两地企业,为其提供更大金融支持和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是围绕新兴产业做文章。近年来在舒城县委县政府“服务合肥、发展舒城、等高对接、全面融入”定位引领下,舒城县落地了电子信息、光电显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全球触控模组制造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三大基地。舒城农商银行多次开展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金融服务对接活动,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多元化服务平台。

2022年,舒城农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38.03亿元,较年初净增5.15亿元,增速为15.66%。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49亿元,较上年底净增0.73亿元,增速为26.37%。近3年来,舒城农商银行信贷规模年均增速为10.42%,为支持舒城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三是助力支农支小。舒城农商银行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确保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落实续贷、展期、延期付息、调整还款计划等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确有需求的做到应延尽延、应缓尽缓,确保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保障融资连续性。此外,舒城农商银行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运用,利用多种形式线上线下银企对接活动,如“百行进万企”等,精准对接涉农地区和企业信贷资金需求。

截至目前,舒城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43亿元,较上年底净增16.51亿元,增速为19.2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97亿元,较上年底净增8.3亿元,增速为28.93%,共为196家企业、703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办理延期还本付息贷款,涉及贷款金额57.88亿元。

四是创新金融产品。舒城农商银行积极优化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中标贷、园区贷、工业用厂房贷、高新贷等信贷产品,力求根据企业需求,为其提供更专业的金融支持。

记者: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如何把控风险、探索金融支持县域科创产业发展,有哪些创新模式?

吴思进: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舒城农商银行在省联社大平台的支撑下,不断探索风险把控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将征信、同盾、政务数据等外部数据的接入,杜绝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和电子银行风险。同时,通过系统抓取形成风险预警的方式,将各类风险及时下发至各级应对和处置机制。

舒城农商银行不断探索和开发服务于县域科创产业的信贷新产品,近期成功上线了“高新贷”贷款新品种。截至2022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94亿元,较上年底净增0.67亿元,增速为29.5%;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75亿元,较上年底净增1.02亿元,增速为27.23%;普惠型科创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亿元,较上年底净增0.33亿元,增速为37.57%。为精准服务产业转移业务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舒城农商银行”方案。

记者: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哪些可以值得同业学习的新产品和新思路?

吴思进:舒城农商银行一直以来深耕地方“三农”金融,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此前本地多行业多领域受到疫情影响,现在复工复产有序恢复,舒城农商银行针对当地各行业提供新的贷款产品,例如乡村振兴致富贷、惠商纾困贷、亩均论英雄贷、园区贷等多种产品,有效地缓解了融资问题。

舒城农商银行针对当地各个乡镇提供“整村授信”的理念和乡镇产业化贷款等多重贷款举措,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让“整村授信”家喻户晓,“无感授信”落地见效。全面完成全县394个行政村签约,签约率达100%,建档19.55万户,授信65.74亿元。有效地和当地政府配合加快了支持乡村振兴的步伐,并把贷款政策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和各行业恢复的推进。

记者:当前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在社会上也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把普惠金融理解成忽视风险,降低信贷标准。作为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助力小微的农商银行,如何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吴思进:一是要坚守服务定位,做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农商银行要全力做好“党建引领整村授信”这篇大文章,基层支行党支部与村两委合作,建立流动党支部,客户经理扎根一线、切实掌握村民金融需求,服务基层。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米”。通过推广信E贷、农e贷等线上贷款模式,实现线上申请,大数据分析,统一信贷标准,规避人为操作风险,系统自动审批,提高贷款效率。

二是要优化金融服务,做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农商银行要提升服务效率,配足配好专业人员,制定“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规范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办就办好”的服务理念。创新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资金需求。

三是农商银行要提升服务水平,做惠及大众的“百姓银行”。基层网点要畅通群众金融诉求渠道,全时段响应客户信贷业务需求。推行“阳光信贷”,实行信贷过程化、公开化管理。加快网点转型和服务功能提升,形成具有农商特色的智慧厅堂。推进金融知识进村入户,宣传讲解反假币、非法集资危害、征信知识等,提升群众金融知识水平及金融维权意识,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公信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