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陈国锋 靳继彬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作为地方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山东嘉祥农商银行将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作为服务“三农”的第一要务,不断创新产品供给,持续优化、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制定差异化、特色化、贴心化的金融服务方案,精准投放信贷资金,让金融活水持续润泽乡村广袤大地。
大棚贷“贷”出蔬菜致富路
40岁出头的村民朱立峰看着长势喜人的茄子,笑得合不拢嘴:“我承包了3个大棚种茄子,5个月已卖了4万多元了,今年少说能赚10多万元。”他此前经营石材,当地封山禁采后,他转型设施农业,承包大棚搞起了蔬菜种植。
和朱立峰一样沉浸在致富喜悦中的还有他村里的“伙计”朱本辉。朱本辉原来搞长途运输,3年多前改行从村里承包了6个大棚,种植黄瓜、甜瓜、西瓜。他种的礼品西瓜去年卖到了13元一斤,今年,他的信心更足了。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早在2019年,嘉祥纸坊镇朱街村党支部成立领头成立了钓鱼山农业合作社,利用国家扶持资金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带领村民们踏上了党支部引领的致富路。首批蔬菜大棚建好后,朱本辉、朱立峰等村民们在看到设施农业的广阔前景后,纷纷租赁大棚搞起了蔬菜瓜果种植。
但完善蔬菜大棚内部设施、购买农资原材料、人工费等后续投入,让租赁大棚的村民普遍资金吃紧。嘉祥农商银行纸坊支行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开展实地调查,联合总行信贷部门创新推出了“大棚贷”,破解了大棚租赁村民的资金之忧。
目前,朱街村蔬菜基地已建成高标准大棚175个,占地1200余亩,随着蔬菜基地的发展,朱街村开始出现人才和劳动力回流现象。期间,嘉祥农商银行为朱本辉、朱立峰等26户村民办理了“大棚贷”授信,授信金额680万元,投放资金450万元。在金融活水的滋润下,朱街村的村民们在大棚里“种”出了丰收致富的好“钱”景。
“金耳朵”为种植户增收
这边大棚蔬菜长势喜人,那边毛木耳种植生机勃勃。在嘉祥满硐镇南武山村吴保金家的木耳大棚内,一袋袋菌包整齐排列成“墙”,两端正长出一片片肉质饱满、毛绒细腻的“小耳朵”。
吴保金种植毛木耳已有8年之久。“毛木耳长成后就像一个个大耳朵,乡亲们都叫它‘金耳朵’,因为是它鼓起了我们的‘钱袋子’。”吴保金介绍说,种植之初,建设大棚、制作菌包、购买菌种需要大笔资金,是嘉祥农商银行满硐支行给予其贷款支持,才让他走上了木耳致富路。如今,他已建有4座木耳大棚,占地13亩多,亩产效益近4万元。
同村的曾庆华也投资40余万元建了2座木耳大棚,但巨大的资金投入使他生产资金的周转出现了很大难题。嘉祥农商银行满硐支行得知情况后,很快为其办理了30万元的鲁担惠农贷,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和曾庆华一样,很多南武山村的木耳种植户,都得到了当地农商银行的贷款资金支持。有了示范效应和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木耳种植,目前,南武山村已有40余户村民建起了高标准木耳大棚,木耳种植量高达1000万袋,木耳成了村里的富民产业。
据了解,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嘉祥农商银行坚持上门驻村为村民集中办理信贷业务,已为当地木耳产业授信1200余万元。
朱街村的设施蔬菜和南武山村的木耳产业仅仅是嘉祥农商银行助力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该行充分发挥县域金融“主力军”作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战略、大格局、大建设,积极担当,创新作为,持续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做优“三农”金融服务,让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滋润田间地头,助力乡村优势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行贷款余额134.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93.29亿元,乡村振兴类贷款余额89.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