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陈衍水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为落实“双碳”目标,绿色金融相关支持政策密集落地,金融机构纷纷行动,将绿色金融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大投入、升级服务,其中,更不乏农村中小银行“逐绿前行”。
本期“农村金融大家谈”邀请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三明办事处主任彭海斌,浙江常山农商银行业务管理部总经理陈群,围绕绿色金融相关话题展开探讨。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贵行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彭海斌:作为乡村振兴主办行,三明农信系统主动融入三明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发挥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优势,立足三明山林资源禀赋,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特色,积极构建具有农信特色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全面升级推出“福林贷2.0”产品。三明是全国林改示范市,林业相关产业是三明辖内的最大产业集群,产值超过全市GDP总量的40%。三明农信系统于2016年推出全国首创的“福林贷”普惠制林业金融产品,通过“银行+村合作基金+林农”的模式,有效解决小额分散林权无法办理抵押贷款的难题。2022年度,恰逢福建林改20周年,福建省农信联社三明办事处全面升级并推出“福林贷2.0”信贷产品,实现贷款操作“线上化”、用途“特色化”、担保“多元化”、利率“普惠化”、期限“灵活化”、风险“可控化”。其中“线上化”主要是依托福建省农信联社“福农综合服务平台”自主设计开发“林权在线调查抵押管理系统”,实现了从贷前调查至贷后检查的全流程贷款线上管理。同时,福建省农信联社三明办事处还创新发布了《“固碳积分”计量方法》,在“两山”理论转换机制上进行有益探索。
二是积极扶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在三明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三明农信系统对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名单,逐一走访全市5093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并依托福农综合服务平台——新型农(林)业经营主体管理系统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开展建档、评级和授信,有效满足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同时依托“福农综合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实时了解和掌握金融服务覆盖情况,有效解决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信息不完整及融资难等问题。
三是创新绿色运营模式。三明农信系统充分发挥“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的服务模式,与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深度合作,满足绿色农产品的全过程生产融资需求,同时依托线下“福农驿站”和线上“福农e购”销售渠道,助力绿色农产品销售。
四是促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三明农信系统全方位支持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如创新“民宿贷”信贷产品,助力扶持森林康养产业与文旅经济融合发展;创新福菌贷、福竹贷、绿链贷等信贷产品,满足绿色产业全产业链的融资需求。
陈群: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在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截至去年底,我行绿色贷款余额25.0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12%,年增14.51亿元。
为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我行积极探索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化建设,夯实数据统计管理基础,推动绿色金融落地生根。具体来看: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加强考核力度。明确2022年末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绿色贷款占比提升至20%;将绿色贷款纳入去年支行季度经营考核项目和支行行长、副行长年度履职考核,按月推进、按月通报各支行绿色贷款投放情况,并明确时间节点,按照支行、网点、客户经理三个维度对绿色贷款投放开展监测,确保月月有进度。
二是创新绿色产品,深化流程改造。不断探索创新“碳汇贷”“排污权质押贷款”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通过丰富可供抵质押品,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打造碳账户应用场景,创新打造“1+N”碳金融模式,实现绿色金融与共同富裕的有效融合,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新样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农信力量。同时紧扣“制度重构、流程改造、产品创新”主题,根据各级人民银行关于碳账户金融场景应用要求,重新修订《常山农商银行“好邻居·绿色碳易贷”管理办法》《常山农商银行“好邻居·个人碳易贷”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在贷款准入条件、业务操作流程和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造,提升产品适应度。为固化绿色贷款证据材料的提供方式,要求客户经理在办理绿色贷款时必须提供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绿色贷款用途的材料,加强绿色贷款准入审核,完善绿色贷款资料。
三是开展绿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绿色贷款统计培训,分类开展绿色贷款相关业务培训,提升客户经理的辩绿能力,让客户经理真正理解绿色金融的内涵,同时充分利用走访企业的机会开展绿色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绿色金融知识面,提高企业参与度,拓展绿色金融覆盖面,逐步形成积极的社会效应。
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有哪些优势?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或制约因素,请您结合贵行实际情况谈一谈。
彭海斌: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当地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中小银行能根据区域产业的资金流量和产业生产周期的特点,量身定制或创新金融产品,全方位保障绿色全产业链的融资需求;二是审批流程效率高。中小银行的信贷审批决策链短,贷款审批快,在融资客户急需资金的情况下,能有效解决其燃眉之急;三是服务覆盖面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机构具有点多面广的优势,各乡镇(部分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行政村)均设有营业网点,能为融资客户尤其是农业生产客户,提供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大幅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体验感。
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中小银行科技研发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国有大行近几年通过科技手段,不断下沉服务重心,以线上产品抢占农村市场,造成中小机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如何更好地以科技赋能的方式转变营业模式,是中小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中小银行主营业务还是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处于“一对多”服务阶段,如何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一对一”金融服务,仍是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短板;三是部分核心客户的融资需求无法满足。因资本金较小等原因,中小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度受限,不能满足部分当地优质大型企业和地方重大融资项目的融资需求。
陈群:相较于传统的金融业务,绿色金融政策性较强,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期限较长,风险较大,技术性要求高,而农商银行是相对较“弱小”的金融机构,开办绿色金融业务会遇到更多困难和挑战。具体来看,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主要面临以下制约:
一是资金规模受限。绿色金融支持的一些项目一般规模较大,需要的资金较多,而农商银行作为以县域为主的区域性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资源获取方面受到制约,发展县域外业务的能力不足,大型客户的资源更加稀缺。另外,农商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存款占主导地位,导致资金资源限制严重。
二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困惑。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类型比较丰富,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排放交易等多种类型,绿色金融产品市场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但是,适合农商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却很少,除了绿色信贷可以涉足,其他绿色金融业务很难开展,根本原因在于农商银行的区域局限、小规模、定位特色等。例如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业务,无论是发展还是承销,都是规模较大的银行做的,农商银行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社会绿色意识不强。当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缺乏绿色发展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农商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需求,进一步影响了绿色金融发展。
四是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缺乏。绿色金融是新业务,也是较复杂的业务,技术含量较高,对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农商银行比较缺少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人才,同时对绿色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大型商业银行。
针对当前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您认为中小银行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彭海斌:中小银行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擦亮绿色发展底色。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中小银行应聚焦“三农”,尤其是绿色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涉农、涉绿贷款规模,提高涉农、涉绿贷款占比,同时与绿色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支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支持绿色产业相关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当地绿色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盘活绿色生产要素。中小银行要向科技要效益,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研发符合绿色金融发展特点的应用系统,提高绿色金融发展实效;三是推进绿色服务转型。中小银行要针对当前物理网点的业务特点,制定差异化经营发展模式,要提高网点客户经理占比,鼓励客户经理主动“走出去”营销,加大对绿色金融产业的线下对接力度,实时掌握绿色产业融资需求,助力绿色产业有效发展;四是构建绿色产品体系。中小银行要积极响应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充分挖掘“碳票”“排污权”等权证的价值,创新推出更多有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信贷产品,从而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有效拓展。
陈群:中小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农商银行更应坚定绿色发展的信心,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着力承担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寻找绿色金融项目,满足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银行应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绿色信贷作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并制定适合本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我行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布的绿色项目指南和标准,选择绿色信贷项目,同时加强政银合作,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以政府融资平台“衢融通”为桥梁,为企业搭建融资渠道,实时对接企业绿色金融需求。
三是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中小银行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和发布等工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具体而言,积极与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建立起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金融机构支持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沟通机制;在内部建立绿色金融信息交流分享制度,以业务部门为牵头部门,成立绿色信贷小组,研究制定适合本行的绿色信贷归类及评价指标体系,为绿色信贷发放、定价提供技术支持;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优化授信审批流程。
四是强化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金融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绿色金融人才是农商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第一资源。面对绿色金融人才的短缺,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强化人员培训,选拔优秀员工到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学习培训,建立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