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江苏江阴农商银行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表示,加强银政、银保、银担合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基金等平台的增信作用,有效满足农户在缺少抵质押品情况下的信贷资金需求。
“合作”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频词之一。
近年来,银行业在支农支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成效明显。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不断扩大,政银、银保、银担合作愈发紧密,例如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名单、开展银担“总对总”批量线上业务合作、银行业和保险业在“三农”领域开展合作……
同银行机构一样,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支付平台等,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金融行业寻求多方协同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堵点。
例如,政银合作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担合作存在风险较高、营利性差等情况,甚至“担而不偿”现象亦有发生;银保合作由于银行和保险机构推出的产品相似度较大,导致同质化现象,未能将合作优势体现出来。
因此,下阶段银行应不断探索同业合作、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及第三方合作的多元路径,同时持续深化已开展的成熟合作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达到强强联手、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利用科技手段是必然选择。银行机构应提高金融科技水平,积极搭建场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各种合作关系和模式探索中加入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力量。不断完善银行服务设施的配置,提升服务质量。
其次,逐步探索多方合作模式,从以往政银、银保等双边合作逐步向多方合作转变,发挥各类主体优势。例如,在银担合作基础上增加与政府的协同合作,从而降低风险,促进业务合规、顺畅发展。这就要求银行业加强信息共享沟通,探索建立并行的审批流程以及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
第三,创新是银行业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银行仍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除了开发精准、与时俱进的金融产品外,还应在服务方式上打造专属亮点,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不能单靠一方力量,支农支小需各主体通力合作。对于银行业来说,下一步应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模式、加大合作力度,以多方力量协同支持实体经济,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路径、更优质的服务。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