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县域商业发展短板,以渠道下沉为主线,推动农村消费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
相关专家认为,农信机构应从支持地方政府促消费、助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方面不断发力。
支持地方政府促消费
近期,多地政府表示将大力促消费。例如,山东省将大力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聚焦大宗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继续推出精准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直采基地、云仓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新型消费扩容。
为贯彻落实“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进一步推动消费市场复苏回暖。近日,山东省农信联社研究制订《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力度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要求省内各农商银行要结合农村居民收支稳定、负债率低等特点,聚焦汽车消费、家具家电、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领域,运用“无感授信”模式加强对有消费需求客户的精准对接,满足农村居民综合消费,扩大农村市场授信覆盖面。
资深金融业人士、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信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对稳经济、保民生、促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信机构应该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充分掌握农村和农户的消费与金融需求,开发适应农村和农户消费的信贷产品,搭建促进农村消费和信贷融合的平台和场景。
袁帅认为,农信机构还可以通过参与消费券相关活动来促消费。可采取“政府主导、银行助力、商家参与”的方式发放消费券,助商惠民,活跃消费市场。农信机构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利用自身公信力和对下游商家、农户的触达能力,开展多维度、多渠道广泛宣传,使消费券精准投放到所需人群手中。
助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据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服务品质,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全国共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983个、乡镇“大集”和商贸中心3941个。网点改造突出“改设施不改传统”,尽量保留农村赶集的特色和底蕴。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506个,乡镇快递物流站点650个,95%的行政村实现了快递直达。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县快递当天就能从县城送到村里。
在助力物流网点等基础设施改造的过程中,农信机构一直积极参与。比如:广东阳江农商银行充分发挥“短、快、灵”的地方法人银行优势,多次主动与阳江高新区某冷链物流公司接洽,通过优化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合计支持企业融资4500万元,助力企业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及其他项目。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肖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多数农产品原产地的交易场所和物流中心设施简陋、环境差,缺少预冷库、保鲜库、冷藏车、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分级、分选、包装和装卸多由人工完成,甚至有些产地市场只是季节性临时设点,几乎没有任何配套基础设施。
针对这一问题,肖旭认为,农信机构可以与地方政府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科技交流、物流集散及品牌培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到产地市场、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大集”、农村新型便利店,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即时零售、共同配送等新模式,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发展直播电商,培育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产品上行和农民增收;培育一批县域商业典型标杆。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打造一批县域商业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看到,在促消费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农信机构尽情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