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3月27日 > 总第577期 > B4 > 新闻内容
柳江农合行数字化支持春耕备耕 金融科技服务铺底色 “绿色通道”满眼春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韦秋莹 通讯员 陈芳

【农村金融时报】

为满足春耕生产资金和交易便利的需求,广西柳江农合行充分发挥自身覆盖面广、决策链短的优势,整合电子金融渠道打造“微信银行+移动金融平台+手机银行+支付场景化”四维数字营销体系,以科技赋能的形式为抢农时备春耕输送“金融底肥”。

截至2023年3月15日,柳江农合行各项贷款余额76.7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1.85亿元,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达5.37亿元,同比增长42%。

“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提高获客率

韦大哥经营一家农资店,因市场回暖,想加购一批化肥,但是前期的囤货不能立即销售变现,资金面临短缺。

柳江农合行金融专员在外拓营销时,韦大哥通过扫“农户信用贷”宣传折页上的申贷二维码登记信息后,辖内管片网点信贷员当天就上门进行“一对一”服务,收集完整材料后现场发放了一笔10万元小额信用贷款,解了其燃眉之急。

据悉,自“开门红”营销旺季以来,柳江农合行通过线下走村入户摸排和线上微信银行宣传相结合,通过微信专属渠道扫码登记,有效获取意向客户信息;数据专员一经确认立即把信息准、资信优、意愿强的客户分配至网点对接,提高了春耕备耕资金需求的对接精准度,获客率得到显著提高。2023年以来,该行线上和线下共对接资金需求农户1198户,新增授信户数474户,授信额度1.15亿元,对接转换率达40%。

用好金融科技平台

开辟数字“绿色通道”

3月中旬春光正好,广西柳州市柳江区里高镇万亩梨花进入盛放期,一簇簇似雪花般的花朵怒放枝头,引来不少游客到里高镇赏花“打卡”。青花梨产业是里高镇地域特色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里高镇已成为广西最大的青花梨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66万亩,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梨花一开,果农就开始进入农忙,必须赶在4月底花期结束前完成除草、松土、施肥、疏花等工作,这个时候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投入逐步增加。

“你们‘红马甲’到便民点开展整村授信,我就在系统上点了几下,录完信息后就获得了30万元授信,还能在手机银行上提款,这下肥料款和人工费就有着落了。”里高镇保仁村的青花梨种植大户黄师傅笑道,他口中的系统正是融合信息采集、客户画像、智能风控等功能的广西桂盛富民金融服务平台。

春耕期间,柳江农合行以“党建引领+整村授信”为载体,打造“采集白名单+桂盛富民平台+手机银行”三位一体办贷线上全流程,为春耕备耕提供网格化、无纸化、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新客户完成信息采集经授权后最快8分钟可放款。

同时,为配合地方政府构建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万亩示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柳江农合行先后对“百朋双季莲藕种植基地”“里高青花梨生产基地”等柳江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开展“金融夜校”“整村授信”等金融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打通融资经脉。目前,柳江农合行线上“白名单”有效采集农户39003户,评级授信户数33598户,授信金额35.45亿元,用信余额27.16亿元,涉农贷款投放占柳江区同业第一。

搭建支付新场景

增加农户存贷业务黏性

每逢榨季(当年11月至来年2月),提供收蔗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叶老板就开始穿梭在蔗田里。

柳江农合行根据穿山“双高”基地收蔗季短、下季备耕紧的特点,结合手机号码支付便利的优势,成功搭建“穿山收蔗”支付新场景,助力蔗田产收快、备耕早。手机号码支付的推广有效增加农户的存贷业务黏性,提高农户对产品和平台的信任感,推动金融产品获得更长的生命周期,让农户得到更专业、更快捷、更智能的金融服务。

根据账户流水和经营情况,柳江农合行通过了叶老板追加20万元信用贷款的申请,帮助其加大设备研发力度。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拓展手机号码支付用户42423户,在辖属行政村得到全面推广。

据介绍,下一步,柳江农合行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支撑作用,破解春耕备耕期间的服务瓶颈和融资难题,以金融力量守住粮食安全基本盘。

▲常宁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走访常宁常宁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走访常宁

市春益旺蔬菜基地市春益旺蔬菜基地

◀柳江农合行金融专员到青花梨梨柳江农合行金融专员到青花梨梨

园走访种植户园走访种植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