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3月06日 > 总第574期 > A8 > 新闻内容
山东苹果“保险+期货”顺利结项 保价护航效果明显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证监局等单位的指导支持下,2022年山东省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已圆满结束。项目最终实现赔付3443.41万元,赔付率高达192.21%,亩均赔付金额1796.72元,切实发挥了“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再添新动力。

“我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苹果的收入。往年种苹果,怕大风怕冰雹,还怕卖不上个好价钱。去年听说苹果‘保险+期货’好,也咬咬牙花4200元缴了保费,万万没想到赔了7万多元。有了苹果价格保险,市场价格下跌咱都不怕了,心里踏实了。”在栖霞市观里镇马家庄村,家里有42亩果园的村民刘书阳,得知自己投保的“保险+期货”赔付了一大笔钱时由衷地感慨道。

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据了解,此次项目由中泰期货牵头组织,南华期货、浙商期货等多家期货公司共同参与,中华保险、人保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项目覆盖烟台、威海6县区苹果种植面积1.92万亩,折合现货约3.83万吨,投入总保费1791余万元。其中农户自缴保费约191.65万元,占比10.7%,其余保费由郑商所支持资金和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等比例承担,形成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合力,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作为中国大苹果栽培的发源地,山东省烟台、威海等地区凭借果实品质优、品牌价值高、产业链完整等优势,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和优势产区。烟台苹果种植总面积约280余万亩、总产量近560万吨,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是名副其实的“苹果之都”。然而,受苹果出口难、国内主销区市场相对饱和、时令水果陆续大量上市等多重因素影响,省内苹果主产区时常出现苹果低价滞销、库存积压、果商收购时刻意压价等现象,苹果市场价格频繁波动带来的风险和烦恼成为当地果农最大“心病”,“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果农避险需求日益强烈。“保险+期货”是利用期货市场的管理风险功能,将苹果的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的保险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期货市场发挥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的功能优势,为苹果价格保险提供定价参考和风险转移分散渠道。

2021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会同中泰期货联合郑商所在山东省首次开展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570余农户的3.2万亩苹果提供价格保障,稳定了种植积极性,普及了“保险+期货”理念,受到当地政府及农户的认可。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去年8月,郑商所、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苹果目标价格保险和花生收入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继续支持期货公司开展山东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

探索金融服务苹果产业新模式

在郑商所、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中泰期货会同项目参与各方群策群力,针对苹果行情进行深入研读与分析,并立足农户实际需求,设计出以保险功能为导向的产品方案。与此同时,郑商所今年创新性引入期权费率动态询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单位保费的确定方式,实现了项目整体“提质增效”的目标。

“前几年苹果价格不高,扣除了种植成本、人工成本,根本不赚钱,我这心里是真着急啊!现在通过参与苹果‘保险+期货’,对我们合作社来说相当于提前锁定了种植收益,以后不管价格涨跌,对我们效益影响都不大。希望苹果‘保险+期货’延续下去,这样我们就可以专心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植质量了。”荣成市华峰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建东说出了果农的心里话。

去年,山东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将苹果种植大户、农户专业合作社也纳入了保险主体范畴,提升了期货市场服务“三农”针对性和精准性,为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山东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落地,实现了苹果价格保障与激活果农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有效助力山东省苹果产业稳健发展、引导果农提质增效。郑商所将依托“保险+期货”试点建设,持续探索以金融工具服务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切实保障更多农户有效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助力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