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3月06日 > 总第574期 > A2 > 新闻内容
绿色金融的未来 将向更广空间更深层次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发展将是农村金融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拓展绿色金融空间、深挖绿色金融普惠面,越来越成为整个金融行业,尤其是农村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和重大政治任务。

2022年是绿色金融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年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2021年末高5.5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01万亿元。

与此同时,国内绿色金融政策与制度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去年4月份,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金融行业标准,为碳金融产品规范有序发展提供了依据。同年6月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强化绿色金融政策的指导性,拓宽绿色金融政策的覆盖面,提升绿色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如今,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普遍共识。尽管规模较小的涉农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受先天条件所限步履相对缓慢,但在探路绿色金融的服务理念与态度上却不甘落后。

目前,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众多金融机构努力探索与创新,大型银行已渐入佳境,从而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不少可借鉴经验和可复制的做法。

例如,农业银行紧跟“双碳”目标下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深入挖掘“三农”领域绿色金融市场空间,积极探索将服务绿色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从而带动创新并挖掘绿色金融的更大空间,截至去年9月末,该行县域绿色信贷业务余额突破1万亿元;建设银行发布《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不支持境外新建煤电项目,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类型的多元化体系,并承诺2022年至2025年间累计对绿色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不少于2万亿元。

放眼地方,重庆、浙江等地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也跑出了加速度,“质”和“量”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其他地区发展绿色金融打出“样板”。

以重庆为例,去年8月份,重庆获批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市金融机构设立了20余个绿色金融专营部门或支行,推出了270余款绿色金融产品;辖内重庆银行创新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农行重庆市分行联合农银理财,落地全国首笔引入理财资金为企业提供基于碳排放配额(CEA)的融资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助推绿色人文文化、深挖绿色金融普惠内涵和拓展空间的绝佳机遇期。

目前,已有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这项要求。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创建2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争创50个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强村与富民、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改善人居环境与优化公共服务并重,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此外,继续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以科学方式及绿色理念相融合,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给予更高关注和不断摸索。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需要紧扣乡村旅游行业生态资源禀赋,及时了解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需求,同时通过资本市场降低农业产业发展的风险溢价,并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与乡村振兴发展之中。

探路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一项“必答题”,众多行业人士也期盼着在今年全国两会后,会有更多关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出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