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祥林
【农村金融时报】
——梁永琳书画谈
梁永琳,广东潮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出版有《梁永琳书法》《梁永琳书画艺术》《书法断想》《帝王与书法》等专集。
草书李白诗一首 68cm×68cm 纸本 2016年
篆书春雨朗月七言联 136cmX69cm 纸本 2021年
认识梁永琳是在十余年前,那时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做编辑,我在《中国书法》杂志做编辑,虽然离得不近,我们之间却一直有一条线紧密相连着,这条线让我们享受着对方的“利益”,感受着对方的思考——这就是书法和绘画。
永琳可以说一直是情钟经典的。他早期师二王,以“圣教”为基,旁及《兰亭》《丧乱》及大令、智永等二王一系,不仅行书,小楷、中楷也紧抓不放,然后又上追秦汉商周,下逮宋元明清,有名无名之帖,有考无考之碑,只要好的他都不放过,但础石仍是二王,故其早期的作品,全以二王趣味为主。但由于他直师源头,不从明清及宋元学二王者入手,所以二王一脉容易出现的软疲滑媚,并未零落在他的笔下,甚至没一点恼人的影子,当然也没有宋人学二王引来的浮躁之气。
及至他情钟草书,一上手便是张芝的《冠军帖》。考证者以为《冠军帖》是托名张芝的伪作,永琳却不管他,他不太在乎真伪,作伪作到这种程度,也只是图个名而已,难度却一点不减。这期间,他还把汉魏六朝名家的草书通通学了个遍,史游、皇象、索靖、张华、大令、右军等等,可以拿来的无一不取。有人说是不是太杂了,他则说,个个风神绝世、千古无双,还会杂?之后,他又放怀旭、素、山谷,并顺手抄了明季的青藤、白阳、王铎和傅山。
对于书法,有一种说法叫“晋人尚韵”,而晋人的书法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可谓最高,最高的原因在哪里,就是一个“韵”字。永琳起手从晋人中最好的二王入手,便夺得三分韵致,加之长期读书的滋养,其韵已渗透到他的腕臂间,熔铸于他的笔墨内,再加上骨子里的那份雅逸,这“韵”,必定是“绵绵无断时”的。在当下这个什么都用电脑,拿起毛笔便可称书法家的时代里,能够“气”“韵”兼备者,可以说是百里也挑不出一个,但我们若以此来衡量永琳,那标准太低了。因为,除了“气”“韵”之外,他的作品还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新我,就是永琳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其实,从早期对二王的学习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他的才情是匠心独运的,在不经意中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如果你细心,就会在一些关键处看到“梁永琳”这三个字。这一点,同时也体现在他对隶书与楷书甚至是诗词的学习上。他学隶书,遍临汉碑,但写出的却是他自己;他写诗词,二李、二杜、大历十家,可谓无不深浸,写出的又是自家语气,大有“花气袭人欲破禅”之意,但就是未破,未破的这一点,我以为就是他自己。
行书、隶书、楷书、诗词、文章,这出古入新的一系列,成了他秘不示人的法则,也成了滋养他草书个性的秘笈。你看他的草书,第一眼,是充满古意的;再一眼,又都是梁永琳的;再一眼,这一切都是梁永琳的内心世界——品格,个性,情感,时代精神。
书法之外,绘画也是永琳的心之所爱,从幼时的法时人,到后来的法明清,再到后来的法宋元,步步向上,步步雄浑,大有舍我其谁的味道。
果然,观其近作,可谓一扫时人假大空之恶习,独标新境而意趣高远,既有四王清雅,又兼四僧俊逸,明人之静,元人之隽,尽蓄笔端也。尤入宋人写真之能,细而不纤,简而不弱,繁处疏朗,淡处传神。黄宾虹谓画贵浑厚华滋,永琳得之也!
故其书其画交暎互映,笔墨融伸,形神互补,非止有大自在,更得有大情怀也,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