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宋建波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山西大同农商银行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乡村发展,将“整村授信”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实践,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降低融资成本,更好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该行以支行为依托,下沉网点服务,构建“工作组+支行+村委”的管理体系,将传统的“农民寻贷”变为“服务送贷”,同时降低贷款准入门槛,简化办贷手续,创新审贷方式。该行通过走访入户、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有贷款意愿的村民信息,为其建档案立台账,在“详细了解你的客户”基础上,依据严格的打分制度给予相应的额度授信,村民在畜牧种植、店铺经营、购房置车时,及时获资,随用随贷。
目前,大同农商银行整村授信工作组已为5964户农民建档立卡,为3571户农民预登记;为口泉乡政府、高山镇政府、西韩岭乡政府、古店镇政府、云冈区卫生院等21个财政单位的公职人员成功办理整体授信,授信金额达4400多万元;为从事种植业、畜牧业、运输业、个体经营等71个村的村民办理整村授信,成功授信714户,授信金额达9300多万元。
“整村授信”运用金融科技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场景化”服务,将“消费金融”的概念引入农村。针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该行将金融产品多样化、产品配置最优化、电子支付便捷化作为核心诉求去考量,多元化产品互联互动,着眼满足农民改善生活品质需求,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在授信服务全流程中,工作组人员与村民面对面沟通、点对点交流,完成双向选择。村民有问题第一时间与工作组沟通,避免因单一线上交流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金融风险,实现真正意义的“普惠”服务。
同时,该行通过分析村民收入结构、资金需求、还款方式等,将“兴业贷”“富帮贷”“富民贷”等概念普及,量身配置贷款产品,提升村民幸福感和信任度。
大同农商银行整村授信除了支持农村生产发展,更要培育新产业、开创新业态,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普惠金融长远发展应有之义,不仅拥有灵敏的贷前评估机制,也为贷后管理做出良好铺垫。
此外,整村授信还引入“网格化管理”概念,利用大数据信息,对金融市场风险严格把关。结合不同行业特色,使村民的贷款用途与资产类型相符合,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相匹配,描绘更加立体的用户画像,最大限度减少贷后风险,筑牢资金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