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衍水 通讯员 林婷 李萍萍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福建漳州农商银行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多措并举,全面支持乡村振兴。
多社融合搭建基层治理体系
在福建省联社与漳州市政府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漳州农商银行与辖内各乡镇逐步开展政银战略合作,并结合“支部建在网点”和金融助理驻村服务,率先实现基层网点党支部与辖区行政村党建共建100%全覆盖,不断探索深化多社融合服务机制。
其中,该行在南山村打造“多社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站。
该服务站由漳州农商银行石亭支行携手南山村经济合作社、益农信息社、石亭镇南山村鲈鱼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厨师协会等组织,创新“组织共融、业务共商、服务共抓、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工作机制,提供党建共建交流、农业产业资讯、助老适老服务、农业技术及普惠金融知识下乡、村级金融场景等综合服务,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为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发展“三农”产业构建合作框架。
信贷活水滋养农业特色产业
在金融活水滋养下,越来越多淡水养殖户因“鱼”而富,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走进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南山村,屋舍鳞次栉比,鱼塘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这里村民生活富足、人居环境整洁,被评为“2020年全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村长黄西琪对此感触良深,“鱼儿离不开水,我们村的农业发展离不开农商银行的支持。”
早前,南山村村民以养殖普通鱼类为主,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也不高。经过多方考察,村民发现村里的水质、气候非常适合鲈鱼生长,错峰养殖鲈鱼可以填补休渔期空白。
然而,鲈鱼鱼苗并不便宜,规模养殖也有一定门槛,养殖户们面临着“有地有水没钱买鱼”的困境。
漳州农商银行石亭支行在驻村服务中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到鱼塘现场和养殖户家中,经过调查分析,最终为其发放了300万元的贷款。当年投放的43万尾鲈鱼条条肥美,畅销全国各地,养殖户户均年净收益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尝到了甜头,南山村的鲈鱼养殖规模很快扩大,鱼塘从70亩扩大到150亩,养殖户们也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漳州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村级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仅在芗城区就已投放信贷资金1.2亿元,专项用于支持淡水养殖业,并通过一系列信贷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养殖户生产经营成本。
目前,芗城区淡水养殖面积达1.7万亩,产值逾20亿元。今年预计将推广面积760亩,亩产量达到4000-5000斤,实现亩均利润2-3万元。
绿色信贷美化乡村人居生活
南山村的村民们靠着发展淡水养殖业,实现了收入增长。后来,又赶上政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的好政策,漳州农商银行第一时间对接,推广“安居”“乐业”“富美乡村”等乡村振兴系列贷款,帮村民及时将裸房换上了整洁的新装。
如今,前些年那些“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房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此外,该行还大力支持绿色林业、节能服务企业、环保服务企业、绿色个人经营等绿色生态环保产业。截至去年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超3亿元,仅绿色农业贷款近5000万元。
红色文化熏冶文明向上风尚
该行与村两委互相配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在村域搭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宣传栏、村落显眼位置张贴产品海报和驻村金融助理公示牌、主要地段搭建大幅广告牌,并开展集中宣导、进村入户、村民微信群组推广、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等宣传活动。例如,该行在服务站开设“乡村振兴大课堂”,邀请专家为养殖户讲解鲈鱼养殖技术。
此外,该行还持续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主体和乡贤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乡村信用环境。截至目前,该行评定信用户60828户、信用村(社区)87个、信用镇(街道)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