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5月24日 > 总第489期 > A7 > 新闻内容
非现场审计模型需符合项目特点和需求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于遵勇

【农村金融时报】

非现场审计是基于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和传递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监督方式,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审计方式之一。

非现场审计系统是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模型工具对目标数据进行归集、整理和分析,为现场检查提供疑点数据,为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

非现场审计系统的目标

非现场审计系统是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意义重大。为提升审计工作的质效,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非现场审计系统应用:

一是不断优化完善业务监测模型。要建立、优化、完善更符合银行实际、更有实效的业务监测模型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系统的监测预警功能作用,需要广大审计人员的集体智慧。各级稽核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及时对接重要业务数据。要结合事后监督、同业、投资等重要业务系统上线情况,及时接入有关业务数据,不断丰富并更新业务数据资源。

三是持续强化系统应用。审计人员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勇于尝试,大胆使用,做到逢检必用、常态化应用。

编制审计模型的方法

随着银行业务向广度与深度快速发展,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更要充分用好“非现场审计系统”这把利器,主动、灵活搭建起符合项目需求的各类模型,提高工作的质量。银行在编制审计模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根据政策制度编制审计模型。在审计工作中,需要通过政策制度条文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定性和处理。政策制度对业务会有定性、定量方面的要求,因此,建立审计模型时,可以依据具体的条文,将政策制度中定性、定量的具体规定转化为审计模型编制思路,利用审计系统中选取、筛选、排序、分组汇总、数值计算等条件,编制审计模型。

二是根据业务处理逻辑关系编制审计模型。经济活动不仅具有连续性,而且总是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技术条件下进行的,各项业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因此,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特点,深入分析和挖掘,利用、寻找业务处理逻辑关系,由此建立审计分析模型,查找最能发现与业务逻辑关系不相吻合的事项。

三是根据数据的勾稽关系编制审计模型。业务数据都有一定的经济含义,并且数据间往往存在着某种明确而固定的对应关系,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规则。在建立各种审计模型时可以充分利用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这种可以据以进行相互查考、核对的关系,方便、快捷地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核对,验证勾稽关系的正确性,达到分析问题、发现线索的目的。

四是根据经验编制审计模型。审计人员的经验是不可替代的最宝贵的财富。在长期对某类问题或某个行业的反复审计过程中,往往能摸索、总结出此类问题或此行业的特征,利用这种经验,将问题的表征转化为特定的数据特征,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在编写此类模型时,主要通过总结以往案件或重大违规事项表现出来的交易特征,采取大胆假设、合理怀疑、特征归类、模糊匹配、情理推测等方式,逆向反推可能存在问题的交易、账户或柜员。

五是利用外部数据关联编制审计模型。每个单位的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总要和其他单位或部门发生财务、业务的往来。这就要求银行用系统论的思维,用全局的观点来构建分析模型,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被审计单位,而应该拓宽思路,把被审计单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单位看成是一个整体,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与其他单位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常是建立关联数据交叉分析模型进行比对,分析数据间是否存在交集、空集。

现实情况中,审计对象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对象,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也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审计分析模型不可能是一个不变的、万能的公式。具体的模型必须针对具体的数据来构建,绝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灵活掌握,综合运用。

未来,随着审计内容的扩展、方法的丰富和数据来源的增加,非现场审计系统必将在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有效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吉林珲春农商银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