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长灵
【农村金融时报】
“十四五”开局之年,福建农信全方位融入高质量发展超越大局,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业务发展实现“开门红”。截至3月末,福建农信资产总额突破10000亿元,存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福建农信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金融方针政策,坚持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将外部宏观形势与内部微观战略有机结合、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有机结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按照“四个更大”的要求,明确战略导向,推进“四项重点任务”,持续擦亮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字招牌”,积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贡献农信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巩固支农支小主阵地
192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在闽西诞生。90多年来,福建农信人积极传承和践行红色农信初心使命,坚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深耕支农支小主阵地,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截至今年2月末,涉及贷款金额3571.9亿元、占比68.4%,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64.08亿元、占比42.07%。
仙游农商银行金融助理送贷进地头
目前,福建农信发放了全省近20%的涉农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20%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近40%的涉林贷款和70%以上的扶贫小额贷款。结合“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积极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推行“支农支小白名单”制,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承包农户”的联合授信模式,满足农业农村的融资需求,支持做强做大做优福建乡村特色产业,打响福建优质绿色农产品、海产品、林产品“福”字号。
同时,福建农信创新推出战疫系列贷款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应延尽延、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全力支持复工复产,依托“金服云”平台发放贷款10229笔、金额172.82亿元,户数、金额均位居全省银行业首位;为中小企业纾困推出一揽子服务,疫情防控期间累计投放三期纾困专项贷款资金55.86亿元;仅去年即累计为“三农”、小微企业减费让利超40亿元,展现农信担当和农信力量。
其中,沙县农商银行与沙县小吃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先后推出小吃创业融资担保基金贷、小吃加盟贷、装修加盟贷、小吃创业卡2.0线上贷款等“小吃金融”四大信贷产品。累计向小吃业主授信近3万户、31亿元,助推沙县小吃名誉全国。
致力转型创新
提升服务客户新境界
互联网时代,优质的客户体验是获客、留客、活客的关键要素。福建农信系统树牢“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顺应数字化经济发展大势,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让客户“最多跑一趟”甚至“一趟不用跑”。
派驻金融助理。福建农信发挥金融助理进村服务的独特优势,持续做强覆盖全省乡村的线下服务网络,全系统累计派驻金融助理6004名,并聘任乡村振兴信息员4280名,覆盖全省15135个行政村,形成“挎包银行”精神、“红马甲”先锋队、“狗不叫、娃不哭”客户经理、“垄上行”金融服务队、“乡村振兴金融轻骑兵”品牌,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融合科特派。结合当地经济特色,不断丰富“党建+金融助理+科特派+多社融合”模式,选派一批金融科技特派员,推出“科特派产业贷”等特色产品,串起“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服务链条,把文化、产业、科技、金融统筹起来,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富。
通过建立信息渠道共商共享、综合金融服务协同、农村信用体系共建、农村电商合作发展、融资担保体系合作、股权战略合作等六大机制,以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农信社“三社融合”之力,建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构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打造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服务五位一体的网点转型之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拓宽金融服务内涵。
聚焦医改,将金融科技与医疗服务相互融合,通过“银医通”项目打造“智慧医疗”新平台,实现全渠道扫码缴费方式,开启银医合作新模式,基本实现县域医院全覆盖。
聚焦渠道,手机银行签约客户近1200万户,微信关注用户超1500万户,打造了两大千万级线上服务渠道;建设“福农e政”银企直联平台,接入福建省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系统,实现了财政性扶贫惠民资金“一键到户、一屏尽览、一卡通取”;启用客户经理掌上银行移动综合服务平台,微信银行“福农e厅”开启客户经理“云办公室”服务模式,充分借助“金服云”“产融云”“单一窗口”等平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系统共建、数据共享,已发放1500万张社保卡,建立以乡村为网格的基础农户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构建金融信用与营销“双循环”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把握时代脉搏
共奏乡村振兴交响曲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福建农信立足小法人灵活适应市场的显著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先行先试助力改革,量身定制创设产品,着力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支持特色产业。精准支持福建省“6+4+5”产业新体系、现代农业968工程、特色农业“3212”工程、乡村十大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近期与省农业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双基”联动、对接培育十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是现实百家中小企业带百村、带动提升千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双十百千”工程等领域开展务实高效合作。
激活农村要素。结合全省山、海、林要素禀赋以及民营小微经济活跃等特点,整合形成了“福农”“福林”“福海”“福商”“福工”等“五福”信贷产品体系,首期推出23款全省通用系列产品,打造一系列便利化、广覆盖、易推广的普惠金融产品,“五福”系列贷款投放规模近千亿元。
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全力推进福农综合服务战略,着力打造集资产信息登记、农村要素流转“五位一体”的支农支小服务载体,实现支农惠农政策、资源资产信息、要素登记流转等“七个上平台”,通过“政策+产品服务”,促进更多农村资产转化为金融活水。
紧跟生态省建设,以南平、三明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绿色信贷重要内容,创新碳汇贷、低碳贷、绿色转型贷等特色产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造“共享农庄生态银行”“森林生态银行”。截至去年末,全省农信系统绿色信贷余额253.20亿元。
聚焦林业改革。探索“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实践,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模式,始终把林业金融创新作为深化林改的重要推手,支持林农创业就业转型发展,以及木材加工、竹业、茶叶、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发展。率先在全国发行第一张“普惠金融·惠林卡”,已被中国银保监会、国家林草局、国土资源部列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良好做法”并全国推广,累计发放惠林卡2.7万张、授信24.01亿元。积极配合林票制改革,创新推出“金林贷”,根据林票价值实行免担保、线上化、批量化授信,实现资源资产化、股权林票化、林农股东化。
助力海洋经济。沿海农信机构打造“蓝色专营支行”,改变以往简单开展钢质渔船、木质渔船、渔排抵押贷款的模式,从打通海洋经济产业链入手,创新网渔贷、海域贷等特色产品,创设海上信用渔区,全面对接绿色化水产养殖、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海上牧场、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冷链物流、渔港及渔港经济区等项目,助力福建现代渔业发展。
今年,福建农信将对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的要求,把福建农信的过去和将来贯通起来,把福建农信发展同福建全方位高质量超越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